梧棲下寮與頂寮,古地名合稱漁寮,因北方清水也有漁寮,故以下漁寮區分兩地。舊下漁寮距海僅80公尺,從聚落出現開始,定居在此地的都是討海人。
緊鄰下漁寮的梧棲港舊名五汊港,從道光年間起,五汊港與附近塗噶窟港興起,與福建泉州府貿易往來頻繁。港口也能提供相當的工作機會。直到1932年,梧棲特許輸出入港被取消,貿易嚴重衰退,下漁寮地區的戶口簿記載,可見不少筏伕,挑夫的職業轉行成漁夫。
1938年,總督府發布梧棲港築港計劃,翌年定名新高港,但計畫尚未完成就因戰事影響被迫停工。戰後,一直到1971年十大建設的臺中港重新動工為止,將近30年的漂沙淤積形成廣大的潮間帶,是下寮居民插蚵,撈捕魚蝦貝類的豐富資源。臺中港最後於1976年完工,港區南北長5公里,東西寬1.5公里,至此下漁寮人第一次完全地失去了大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