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前時代時期,臺灣的民俗宗教,尚未發展至完整的宗教信仰體系。在新時代晚期至鐵器時代時期,由考古出土的遺物可以發現,當時人們已有玉器的製作與交換儀式,可見藝術形態及宗教儀式的萌芽,已發展出宗教靈魂的觀念。其中,屬於臺灣中部的史前文化,則出現特定的埋葬姿勢,並命名為「俯身葬」。
以臺灣中部番仔園文化(範圍包括大甲番仔園、麻頭路、龍泉村、清水、鹿寮、惠來遺址區域)的「俯身葬俗」為例,死者的葬式呈現直肢、俯身、頭部一律朝向東南方向的特徵,且男性多為手臂交叉於盆骨上,女性則為雙臂與身體相平行的姿勢。上述的特殊處理方式,與進入歷史時期大肚王國的「趴葬」形式雷同,且大肚王國時期的喪葬儀式,已進一步發展出祖靈的信仰。
整體來說,俯身葬是番仔園文化中目前已知唯一的埋葬方式,這種特殊的埋葬方式只有此文化遺址中出現,成為判定番仔園文化的重要依據之一。至於該埋葬方式,是否已發展宗教信仰或習俗儀式,甚至是當時人們對死亡的看法及宇宙觀等等,目前考古學家尚未有定論,仍持續努力研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