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道工作平台
從1930年代開始,為了克服台車無法用於坡度過大的斜坡問題,日本總督府林營所陸續興建四條(高空)索道,以克服地形地物障礙的問題,為了節省人員移動的時間,常常加掛纜車進出工區,也兼有人員運輸的功能。其中有三條高空索道的完工都在中日戰爭爆發(...
《千面八面:八仙山的百年樣貌》軌道運材
除了以木馬人力與水力運送八仙山林木,在山地平坦地方也鋪設台車軌道,透過眾人合力推送,由於材積頗大,運送過程充滿危險,這項工作需要多人協作,一旁有督工人員。日本時代在林場工作的人員階級明顯,可以由帽子來區分不同的階級,...
沙鹿舊街-四平街
沙鹿四平街,南起沙田路,北至中山路口,長不逾一公里。其精華處,尤在中正街南新平巷至中山路口段,短短不到兩百公尺,卻是沙鹿市街發展的源起,本地人習稱「沙鹿舊街」。據現存沙鹿舊契,早在乾隆二十二年的「賣店契」中,已有「沙轆街」的紀載。...
江家十七世戶籍謄本
台灣的戶籍資料是從日治時期建立迄今,持續記錄著人口變化與戶籍異動等資料,以及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完整歷程紀錄。而現在我們如果想知曉家族與長輩的資料,皆可利用戶政系統查詢到日治時期的祖先資料。
詔安堂江家,...
四張犁公學校修業證書
四張犂公學校是現今台中市北屯國小的前身,創立於民國前8年。因當時設立在四張犁的文昌廟,命名為四張犂公學校。於民國8年遷址於三分埔(即現在的松竹國小位置)。
民國10年四張犂公學校改校名為北屯公學校。日治時期的四張犂公學校為大屯郡(...
北屯公學校皆勤賞
北屯公學校前身為1919年設立軍功寮分教場,翌年獨立為軍功寮公學校(今軍功國小)。至1921年改校名為北屯公學校。本照片為江家子弟於日本昭和12(1937)年,獲頒之北屯公學校皆勤獎狀。所謂皆勤獎就是我們俗稱的全勤獎。...
柳川吊腳樓的生活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照片為1960年代,路邊人家正利用媒炭生火,作為當時工作和家庭的熱源使用,燃燒時冒出滾滾煙氣,儼然成為當時吊腳樓的日常生活一景,為余如季先生所拍攝。...
吊腳樓是我的家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柳川吊腳樓,為余如季先生所拍攝。
李素珍的爸爸是嘉義人,在嘉義挖蓮藕的速度是第一名的,有力氣又捉得住訣竅,挖了蓮藕後坐火車到臺中綠川前販賣,...
我住過柳川吊腳樓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吊腳樓原住戶曾進慶,為曾榮鴻先生所提供。
曾進慶出生於民國16年彰化縣北斗鎮,年輕就學習當時最時髦的行業「做西裝」,他的雙手不像一般男生粗糙,...
私娼寮在柳川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報紙報導柳川的私娼寮,為詹秀珠小姐所提供。
柳川兩岸的大量的「吊腳樓」,住戶龍蛇虎雜人數眾多,在柳川西路,原本就設有公共廁所及公共洗衣場。...
余如季和建國市場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建國市場與余如季,為余如季先生所拍攝。
余如季為長期擔任多家報社的特派記者,一開始是拍政府的勞動服務,愛花愛草的他,想恢復綠川的美,...
中央市場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中央市場,為詹秀珠小姐所提供。
『中央市場』是臺中市公有零售市場,為了安置興中路及中正路到中山路的「克難屋」和『估衣市場』三大區塊的違建而蓋,...
柳川吊腳樓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柳川吊腳樓一景,為余如季先生所拍攝。
民國38年,政局混亂,國民政府撤退來台,為安置大批中國移民,臺中市政府准許「警民協會」蓋起柳川東西兩岸上的...
估衣市場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估衣市場,為余如季先生所拍攝。
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,『警民協會』除了蓋了柳川兩岸「吊腳樓」,還蓋了『估衣市場』在仁愛醫院前,...
阿公蓋吊腳樓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吊腳樓原住戶陳德富,為詹秀珠小姐所提供。
「陳德富」在民國前5年生,年輕時是拳頭師傅,身手矯健體力強壯,從台北到雲林,從雲林到台中,...
我是「吊腳樓」原住戶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吊腳樓原住戶黃曉䆓,為廖家瑞先生所提供。
「黃曉䆓」民國22年出生,從梧棲經人介紹,在民國41年在繼光街的吉本百貨工作,...
綠川歲月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吊腳樓住戶林志明與母親,為詹秀珠小姐所提供。
「阮最憨,有地契的厝賣掉,去買一個沒地契的溝仔厝,後來連買來的溝仔厝,在民國61年,...
江西省臨時辦事處
此照片為位於台中東區大公街的江西省臨時辦事處,為朱書漢先生所提供。
位於大公街33號,有兩棟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街屋,如今屋內的木桁架結構已經毀損不堪,其中一棟的木桁架早已抽離,只留下磚牆上的接孔,...
五金行街 - 銅招牌
此照片為五金行街的銅招牌,為朱書漢先生所提供。
五金行街從原本十幾間慢慢形成規模,甚至有的攤商租不到位置,便只好以路邊攤的方式擺攤販售,到了民國88年(1999年)以前曾有達到五十幾間,故有「五金行街」之稱。...
林金生香日治時期第一代林旺生家族合照
照片為林金生香日治時期第一代林旺生家族合照,裡頭在之後接手林金生香餅舖的第二代林阿塗還沒有出世。照片中有幾個特色,第一點當年可以穿鞋、穿帽拍照,一定是極為盛大的事件,才會盛裝打扮拍照,加上當時照相還並不普及。...
大正9年預約土地賣渡書
「豫約賣渡」在約定期限之後,經調查確定已開墾成功者讓其直接購買土地,稱為「成功賣渡」。從林金生香商行保留的文件(大正9年),可能是第二代林阿塗當時在南屯區,與台中州的日本政府釋出官有財產賣給民間的一種制度,...
林金生商行(德國二手車保險收取書)
此證書內容為林金生香商行所購買的二手車以及辦理保險的證書,在日治時期能擁有一部車子是相當不容易的。就算富賈一方的大家族也不一定會購車,所以能有一部車基本上可以說是在當時候身分地位證明的展現。文件中張阿卷是將二手車的的賣方,...
《奔騰年代:牧馬中樞的后里馬場》各項馬事講習
出處為臺灣日日新報,為后里馬場成立後隔年,1939年就積極舉辦各項馬事講習,為郭双富先生提供。
后里馬場由臺中州畜產協會設立,因為不是臺灣總督府直接管轄的單位,因此沒有官派的馬獸醫,臺中州畜產會特別從日本聘請一位獸醫師來馬場,...
《奔騰年代:牧馬中樞的后里馬場》后里馬場落成啟用當日,報紙以「牧馬中樞」來形容
此照片為1938年4月27日后里馬場落成啟用,隔天報紙以「牧馬中樞」來形容。
昭和13年(1938年)4月27日后里馬場正式啟用,第一期開發面積有100甲;第二期預計開發400甲,次年度計畫籌蓋數個跑馬運動場、室內跑馬草地,牧草場、...
《奔騰年代:牧馬中樞的后里馬場》報紙對於后里馬場建設的相關報導
出處為臺灣日日新報與興南日報為1938年不同報紙對於后里馬場建設的相關報導,為郭双富先生提供。
台中州后里馬場的建設,在當時是一件振奮人心的消息,各界都非常關心建設進度,經常有新聞報導,就目前的檔案所見,至少有數十則的新聞。...
《奔騰年代:牧馬中樞的后里馬場》災後成立的庄立圖書館
此照片為內埔庄立圖書館也在災後正式成立,是臺灣少見的庄立圖書館。
內埔庄役場建築於日治時期昭和9年(1934)竣工,迄今仍屹立不搖,不僅見證二十世紀兩次中部大地震,更歷經兩個不同時代與政權轉移,現今仍為臺中市后里區公所使用,...
《奔騰年代:牧馬中樞的后里馬場》《臺灣農林新聞》報畜產會決定建設產馬牧場
此照片為1937年5月10日《臺灣農林新聞》報載臺中州畜產會決定建設產馬牧場。
臺灣畜產協會1932年12月成立,設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內,該協會目的旨在促進本島畜產的改良發達。《臺灣畜產會令》公布後,...
《奔騰年代:牧馬中樞的后里馬場》后里蔗苗示範場
此照片為后里蔗苗示範場在1938年建設馬場以前,就已有良好場區規劃與多棟建築。
昭和13年(1938年)4月27日后里馬場正式啟用,地點就在蔗苗養成所第一苗圃,第一期總工程經費18,319円,完工的建築物有事務所一棟、馬廄二棟、...
《奔騰年代:牧馬中樞的后里馬場》震後重新建築的教師宿舍群
此照片為震後重新建築的教師宿舍群。
昭和10年(1935年)4月21日清晨6時發生的屯仔腳大地震,芮氏規模為7.1,震央位於大安溪中游,造成新竹州及臺中州一帶3,276人死亡,12,053人受傷,房屋全倒達17,907戶,...
《奔騰年代:牧馬中樞的后里馬場》屯仔腳災後重建的內埔庄
此照片為災後重建的內埔庄重劃筆直道路及重建街屋,爾後市況更加繁榮。
內埔庄重新整頓,劃分更加整齊筆直的道路,街屋也都新蓋,一律增加騎樓與堅固的防震係數結構,整體街道煥然一新,市況更加繁榮。此外,內埔庄役場除了主建築之外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