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氏宗廟三川殿全景
台中林氏宗廟的重建,緣起於1917年(大正6年)3月,由林子瑾、林烈堂等一百多位林氏族人共同發起,1919年(大正8年)11月正式動土建築,1930年(昭和5年)廟體終於全部完工,入廟看廟門,進入四合院式的大宗廟,最精采處為三川殿(...
東協廣場
1908 年,開設臺中巿公有第一市場。1978 年10 月 22 日發生火災,災後臺中市政府成立「第一市場改建小組」推動改建計畫,1988 年,將原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改建為綜合性休閒娛樂大樓「第一廣場」,到 1991 年第一廣場興建完成,...
沙鹿舊街-四平街
沙鹿四平街,南起沙田路,北至中山路口,長不逾一公里。其精華處,尤在中正街南新平巷至中山路口段,短短不到兩百公尺,卻是沙鹿市街發展的源起,本地人習稱「沙鹿舊街」。據現存沙鹿舊契,早在乾隆二十二年的「賣店契」中,已有「沙轆街」的紀載。...
腳踏車車牌
腳踏車在日治時期引進來臺,沿用日語稱為「自轉車」(じてんしゃ)。二戰後臺灣北、中、南部發展出不同的習慣性稱呼,如「孔明車」、「鐵馬」、「腳踏車」等
日治時期已經是台灣相當普遍的交通工具,為有效管理腳踏車、維持交通安全及增加稅收,...
田賦實物繳納通知書
詔安堂江氏家族以農立家,對於家族農事資料的留存也一應重視。本資料係臺中市政府58年一期田賦實物繳納通知書。其中針對納稅義務人(江萬村等3人)與相關應徵田賦實物均註載清楚。尤其民國66年台灣正式公布制定土地稅法、廢止田賦徵收實物條例,...
水利費征收單
照片內涵是台灣省豐榮農田水利會民國59年第一期作水利費征收單。豐榮農田水利會是中部地區灌溉面積相對大的水利會。本單據從繳費人、限納日期到土地坐落的臺中三分埔乃至於給水圳名-葫蘆墩圳皆揭示的相當清楚。...
水利會公告
依據民國44 年9 月17 日臺灣省各地水利委員會改進辦法公布後遵照行政院44 年9 月17 七日臺灣經字第5534 號令公布之臺灣省各地農田水利委員會改變名稱為農田水利會。本照片為臺灣省臺中農田水利會公告。...
四張犁公學校修業證書
四張犂公學校是現今台中市北屯國小的前身,創立於民國前8年。因當時設立在四張犁的文昌廟,命名為四張犂公學校。於民國8年遷址於三分埔(即現在的松竹國小位置)。
民國10年四張犂公學校改校名為北屯公學校。日治時期的四張犂公學校為大屯郡(...
北屯公學校皆勤賞
北屯公學校前身為1919年設立軍功寮分教場,翌年獨立為軍功寮公學校(今軍功國小)。至1921年改校名為北屯公學校。本照片為江家子弟於日本昭和12(1937)年,獲頒之北屯公學校皆勤獎狀。所謂皆勤獎就是我們俗稱的全勤獎。...
自製母親節蛋糕分送給新住民們
此照片為李惠英女士自製母親節蛋糕分送給慶東里的新住民們,為李惠英小姐所拍攝。
嫁到大茅埔的新住民,有些非常積極想找尋除了務農之外的出路,共同來積極合作把品牌打出來,商品有自己的Mark,希望能把品牌打到全臺灣各地,...
相約郊遊活動到彰化
此照片為相約郊遊活動到彰化,為李惠英小姐所拍攝。
現在大茅埔很多年輕人外出工作,雖然有的會搬到外地居住,也有很多是假日才回來,現在看起來還是老年人比較居多,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回來或留在家裡,繼續經營家裡的水果種植產業。...
新住民學習料理臺式料理
此照片為新住民學習料理臺式料理,為李惠英小姐所拍攝。
有些大茅埔居民想要為這些離鄉背井嫁到臺灣的新住民做點事,幫助她們融入當地社會,其中劉桂心女士就是一位非常積極投入的人士,她回憶起民國89 年(2000)創立外配班「媽媽教室」...
張圭熒先生教新住民說客家話
此照片為張圭熒先生教新住民說客家話,為李惠英小姐所拍攝。
大茅埔的新住民開始多了以後,當地居民覺得應該開些語言課程,讓這些新住民有機會學習基本的中文,使他們有辦法進行口語或文字溝通,才不會產生隔閡,因此開始向政府申請經費成立新住民班...
慶東里外籍配偶集會
此照片為慶東里外籍配偶集會,為李惠英小姐所拍攝。
客家人以勤儉出名,同時食量也有名,有個諺語說:「客家人毋驚死,買鹹魚食了米」,在農業時代,米糧本就不易充足,若還買鹹魚回來吃,因為很鹹所以就會需要多吃飯以求平衡,...
外籍配偶參與舞蹈比賽
此照片為外籍配偶參與舞蹈比賽,為李惠英小姐所拍攝。
從人口的變化來看,近二十年來大茅埔居住人口逐年下降,卻有一個逐漸增加的新成員,那就是外籍配偶,雖然她們是新移民,卻有越來越多的影響力,這樣的變化大約起於民國80 年代(1991),...
柳川吊腳樓的生活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照片為1960年代,路邊人家正利用媒炭生火,作為當時工作和家庭的熱源使用,燃燒時冒出滾滾煙氣,儼然成為當時吊腳樓的日常生活一景,為余如季先生所拍攝。...
阮一生,都在菜市場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建國市場錦和食品行的頭家娘,為詹秀珠小姐所提供。
錦和食品行的頭家娘「沈員」,訴說她和建國市場的緣分 :「我是民國20年出生,...
一輩子賣牛肉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建國市場內的那玻利牛肉鋪,為詹秀珠小姐所提供。
我的名字是「廖那坡利」,是27年生的,今年82歲了,開了「那玻利牛肉鋪」 ,每天到市場工作。...
已消失的地景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拆除中的舊建國市場,為詹秀珠小姐所提供。
台中市建國路與八德街口的消失地景是建國市場,擁有701個攤位、180戶住戶,民國61年7月15日開幕,...
四處送貨的機車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
天空從黑暗漸漸變藍變亮,各地批貨的車輛已經停滿建國市場四週,他們是批貨商來買好食材,買好貨物告訴攤商自己停車的位置及車牌號碼,...
吊腳樓的住戶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建國市場內豬肉攤的財哥,為廖家瑞先生所提供。
建國市場要拆遷,要抽新攤位位置,對攤商來說是最重要的事。好位置能確保人潮多生意佳。...
誠實交易、注重衛生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建國市場內部景象,為廖家瑞先生所提供。
建國市場是為改善綠川附近的流動攤販及違建而興建,當時因為台中市政府資金不足,所以規定要使用「店舖」、「...
賣雞養大一家人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建國市場的雞肉攤,為余如季先生所拍攝。
民國105年5月在建國市場的圓環區攤位,有年輕人摸黑不停的工作,這時後正是凌晨1點,...
手作物,中元節祭拜好兄弟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建國市場賣金紙的頭家娘手做的紙龍,為詹秀珠小姐所提供。
民國105年的中元節發現特別的畫面,賣金紙的頭家娘手捧紙龍。原來這是全家前一晚,...
菜市場的中元節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建國市場的攤商準備中元節祭拜,為余如季先生所拍攝。
建國市場的攤商,賣傳統商品也擁有傳統文化的思維,敬天畏地。攤商們為了中元節生意,...
叫太陽起床的人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賣豬血的攤商一早準備打包豬血販售,為詹秀珠小姐所提供。
民國105年凌晨2點的建國市場,太陽還在睡夢中,一對辛勤的攤商父子已經打包了幾百包的豬血...
建國市場建築圖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建國市場建築圖,為詹秀珠小姐所提供。
台中市在日治時期的舊城有第一市場、第二市場、第三市場、第四市場、第五市場後,在原來的「建國新村」的土地上,...
本省人的眷村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
建國市場有180間住戶,房間空間雖小,光線充足,11坪左右的空間,有二房一廳,每間都有著大窗戶,這一間剛好可以看到正在建築的新臺中火車站。攤商在1、...
體驗人情味的好地方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
建國市場經營45年後,因為台中火車站改建、鐵路高架化,攤商再次配合政府搬遷。民國105年11月,建國市場開始拆除,很多的住戶攤商參加「...
菜市場的美容院
本文摘自臺中夢的苦難與輝煌:吊腳樓,藉由口述記憶片段說明戰後綠、柳川的一段故事。此照片為建國市場內的蘭花美容院,為詹秀珠小姐所提供。
蘭花美容院,在民國61年7月15日和建國市場同一天開幕,45年來在建國市場二樓服務住戶、攤商、...